找到相关内容75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震旦为什么多大乘根器

    )很少做到(但好的也就非常精粹,比宋明理学简切而更高,如董仲舒正其义不谋其利等句,诸葛孔明宁静致远、淡泊明志等句)。所以,开发中国文化孔学大宝藏在理学,如陆九渊学颜,王阳明学孟等,实万古的不朽功臣!不...

    温光熹

    |大乘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5/10/1901001589.html
  • 震旦为什么多大乘根器

    口传有出入差误,故重考证;但考证既做了,就应该再进一步探讨义理才是大要紧的工作,汉儒(不论东西汉)很少做到(但好的也就非常精粹,比宋明理学简切而更高,如董仲舒正其义不谋其利等句,诸葛孔明宁静致远、淡泊...

    温光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32541746.html
  • 中国为何是大乘佛教

    东西汉)很少做到(但好的也就非常精粹,比宋明理学简切而更高,如董仲舒正其义不谋其利等句,诸葛孔明宁静致远、淡泊明志等句)。所以,开发中国文化孔学大宝藏在理学,如陆九渊学颜,王阳明学孟等,实万古的不朽功臣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2982123.html
  • 达摩禅

    要旨的扼要归纳而来。这些观念,便是“淡泊明志,宁静致远”的更深一层的精义。它与《易经系辞传》所谓:“君子所居而安者,易之序也。所乐而玩者,爻之辞也。”“居易以俟命”,以及老子的“少私寡欲”法天之道,孔子...

    南怀瑾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25044363.html
  • 茶道之哲学阐释

    乃草中英”的谦和之礼。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“普事故雅去虚华,宁静致远隐沉毅”的俭德之行。   作为佛教中国化、简易化、世俗化的禅宗也创造了饮茶文化的精神意境。所谓“茶禅一味”也就是说茶道精神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03647964.html
  • 品茶论道

    饮茶过程中表现为”饮罢佳茗方知深,赞叹此乃草中英”的谦和之礼。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“普事故雅去虚华,宁静致远隐沉毅”的俭德之行。  作为佛教中国化、简易化、世俗化的禅宗也创造了饮茶文化的精神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75567219.html
  • 试论佛教伦理的现代社会价值

    宁静致远”是蜀汉名相诸葛亮的修身格言,也是产生其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一生的精神根源所在。大珠慧海[34]禅师说:“荣华总是虚悟,弊衣粗食充饥[35]。”在《洞山禅师语录》中洞山良价[36]也指出自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04768913.html
  • 茶道哲学

    过程中表现为”饮罢佳茗方知深,赞叹此乃草中英”的谦和之礼。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“普事故雅去虚华,宁静致远隐沉毅”的俭德之行。  作为佛教中国化、简易化、世俗化的禅宗也创造了饮茶文化的精神意境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45871612.html
  • 华严五教之略述——道致法师

    正如《四教义》卷二说:“心既调停,乃可习观,犹如密室之灯。入道根本,无过此五法也。”让修道人的心变得温柔、听话,就象接受了“心灵的按摩”一样,宁静致远,光明愉悦!总相念,智者大师《四念处》卷一说:“总...

    不详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10/01/17571196923.html
  •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(二)

    相反地劝人要布施,修福慧,要能看破,要能挣脱这些名枷利锁。‘淡泊明志,宁静致远。’财富的多少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精神的充实与否,祗有修养品德,净化心灵,才能欢度心安理得的人生。  第二 佛教可以使人积极...

    林世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24840233.html